即便你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,乍一看“筊枥”这个词,恐怕也会一头雾水,满心疑惑这究竟是何种物件。它实则是闽南老家方言的音译,除了“筊枥”还有“胶掠”“筊掠”等写法,亦被称作“掠湖”。那是一种闽南农家常见的竹编器具,从外形与用途来看,可归为笸箩一类。普通笸箩也就是老家人常说的“簸箕”,直径不过1米左右,多为单层平底,使用起来极为方便。筊枥则截然不同,其直径通常超1.5米,大的甚至能达到2米多。它的主体呈双层构造,内层是用轻薄的头层篾片编成紧密的竹席模样;外层则是用厚实些的头层篾片,编织成六角形网兜状。这般双层构造,加之用料厚实,使得筊枥比普通笸箩更为敦实厚重。
在往昔的岁月里,筊枥身兼数职,是农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好帮手。秋收时节,它承载着农家一年的希望,芝麻、花生、粟米等各类作物果实,都在它宽阔的怀抱中接受阳光的晾晒,褪去水分,沉淀香甜。晒制地瓜干、萝卜干时,筊枥成为“变身舞台”,一片片生地瓜、生萝卜在它上面慢慢风干,化为独具风味的美食;还有木薯淀粉加工过程中,也少不了它的参与。到了茶叶采摘季,鲜嫩的茶叶被摊放在筊枥上,进行“晒青”工序——在暖阳下微微晾晒,直至叶片变得蔫软,便可收起发酵,每一步的精心操作,都关乎着一杯香茗的诞生。还有农家酿制米酒时,也会将蒸熟的糙米饭热气腾腾地铺在筊枥上,撒上酵母搅拌均匀,开启一场微生物的奇妙发酵之旅。
除了在农事与美食制作上发挥重要作用,筊枥还深深融入了农家的民俗文化。在老家,中元节晚上有“请郎客”的传统习俗。夜幕降临,筊枥被稳稳架在家门口的禾埕上,上面摆满糍粑米馃、三牲果蔬等十二项祭品,人们怀着敬畏心,向着浩渺夜空祭拜鬼神,祈求平安顺遂。抓周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,主要是在婴儿满周岁时举行。名著《红楼梦》中,贾宝玉周岁抓周晬时抓取胭脂钗环的情节,让人印象深刻。在老家传承已久的抓周晬仪式里,筊枥同样是关键道具。将筊枥放在厅堂地面,让小孩安坐其中,周围摆满笔墨纸砚、书籍、算盘、杆秤、尺子、钱币、鸡腿、玩具等物品,任由孩子伸手抓取,以入手的第一件物品为依据,来推测孩子未来的志向与前途。这过程充满童趣,往往令人忍俊不禁,承载着家人对孩子满满的期许。
在老家,人们在杀猪时也会拿筊枥当作刮猪毛的用器。旧时,农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上一两头猪,待其膘肥体壮,便请来屠夫在家中宰杀。杀猪时,筊枥便派上了用场。它被放置在禾埕上,架上一只条凳,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齐心协力,将一两百斤重的大肥猪抬上条凳放血。待猪咽气后,便将其放入筊枥,再倾盆倒入滚烫的沸水,人们一边翻转猪身,一边麻利地刮毛。因为筊枥底部密实,沸水不会很快渗光,猪皮得以在水中充分浸泡,刮起毛来轻松许多,“死猪不怕开水烫” 这句俗语,用在此情此景再贴切不过。
随着社会飞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,农家晾晒谷物有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工具;就连曾经充满仪式感的小孩抓周晬仪式,也不再依赖这笨重的筊枥了;农家养猪的场景越来越少见,用筊枥刮猪毛的画面,更是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,成为老人们记忆深处的一抹旧影。但筊枥所承载的那段质朴的农家生活,那些温馨的民俗记忆,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底,成为对过去岁月深深的眷恋与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