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多彩多姿的表演 漳州市潮汕文化促进会 供图

赏心悦目的舞美 漳州市潮汕文化促进会 供图

潮剧舞台日新月异 漳州市潮汕文化促进会 供图
☉许初鸣
潮剧虽然因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而得名,却不仅流行于潮汕地区,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、云霄、东山、平和、漳浦、南靖等县广为流传,而且在香港、台湾也有流传,甚至在东南亚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法国、澳大利亚等国潮汕、闽南华侨、华人聚居的地区也很受欢迎。潮剧作为历史悠久、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,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古老悠远的源流
潮剧又称潮州戏、潮音戏、潮调、潮州白字(顶头白字)、潮曲,是一个已有500年历史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,主要吸收了弋阳腔、昆曲、梆子、皮黄等特长,结合潮语、潮州音乐、潮州歌册等本土传统民间艺术,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。对于潮剧具体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,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,现一般认为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,是“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”。
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,由建阳麻沙出版的《荔镜记》剧目刻本,用“潮泉二部”演唱,同时吸收南戏的音乐曲调。其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:“重刊荔镜记戏文,计一百五叶,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,曲文减少,今将潮泉二部,增入‘颜臣’,勾栏、诗词、北曲,校正重刊,以便骚人墨客,闲中一览,名曰荔镜记,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。”说明这个“重刊”本,是从旧本《荔枝记》,糅合潮泉二部,增“颜臣”、北曲等内容,并“校正”旧本《荔枝记》文字的讹误而成的。1936年,著名历史学家向达,发表《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》一文,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《班曲荔镜戏文》(全题《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》)。1956年,梅兰芳和欧阳予倩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,在日本天理大学见到了另一明刊本《班曲荔镜戏文》。1964年,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、汉学家龙彼得教授,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,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《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》,刊于明万历辛巳(1581年),是与《荔镜记》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。1958年和1975年,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,相继出土《蔡伯喈》(即《琵琶记》)和《刘希必金钗记》手抄剧本。国内外的这些重大发现证明潮剧历史悠久。闽南与潮汕(粤东)是山水相依、血脉相连、方言相通、民俗相似、艺术相近、理念相同的两个区域。可以说,潮剧是潮汕和闽南共同孕育出来的艺术。
清代,潮剧在粤东、闽南十分流行。清嘉庆版《云霄厅志》载:“俗好演剧,导淫增悲,岂可使善男女见之今虽不能尽革,亦当取其有裨风教者,编成歌曲,庶听之者可以兴起良心,不为无助。”清顺治版《潮州府志》载:明末清初,潮剧是“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”。乾隆版《潮州府志》载:“所演传奇,皆习南音而操土风”“声歌轻婉,闽广参半”。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,是潮剧发展兴盛时期。据志书记载,清咸丰至民国期间,云霄有潮剧职业班社30多个,诏安有永乐香等10个班社,平和有三正芳等11个班社,东山最多时有戏班和曲馆33个。漳属各县较著名的潮剧班社有云霄锦秀春、怡正兴,平和三正芳,东山赛天香,诏安永乐香,南靖一枝花等。
20世纪50年代,潮剧在漳州特别是靠近粤东的诏安、云霄、东山、平和等县十分流行。《诏安县志》称:“潮剧是诏安最流行的剧种。”1951年6月,云霄县组建云霄业余潮剧团,排演新编剧目《愁龙苦凤两翻身》《陈胜王》,随后改为半专业性的云霄新潮剧团。1954年3月,正式成立专业性云霄县潮剧团。1956年以后,平和、诏安、东山县潮剧团相继成立,一大批流落于民间的潮剧艺人陆续归队。业余潮剧团也迅速发展,全盛时漳州共有半专业和业余潮剧团200多个。
轻婉优美的音乐
潮剧音乐具有海洋文化兼收并蓄的艺术特质,保留了许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,并不断吸收当地的大锣鼓音乐、庙堂音乐和民歌小调的养分,显得灵活多姿,有传统曲牌200多支,乐曲1000多首。因此有“正字母生白字仔”的俗谚。潮剧演唱用真声,唱腔有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。其声腔曲调优美清丽,轻俏婉转,善于抒情。
伴奏音乐有唢呐牌子、笛套、弦诗和锣鼓经等。唢呐牌子有固定介头,多数吸收自昆腔和正字戏。伴奏乐队分文、武畔(场)。文畔和武畔置于舞台的两侧,文右武左。文畔即管弦及弹拨乐器,武畔是打击乐器。文武畔两部分的人数不相上下。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。20世纪20年代以前,乐器只有竹弦、唢呐、椰胡和月琴,以竹弦为领奏乐器。20世纪二三十年代,竹弦被二弦取代;月琴为扬琴取代,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。20世纪40年代开始,又增加二胡、琵琶和大胡。潮剧曲牌很多,板式多变,常用二板、二板慢、三板慢等板式。
多姿多彩的表演
闽南、粤东古为畲汉杂处地,在山为畲,在水为疍。山畲斗歌,船疍妙舞。潮剧在形成过程中,融合了畲歌疍舞。舞台上三步踏前,三步踏后,摇曳晃荡的表演台步,便是疍民船上的歌舞遗迹。
潮剧的行当,分为十类丑、七类旦、五类生、三类净。旦、丑的表演最有特色,擅长运用扇子等道具和模仿草猴等动物及皮影、木偶表演。旦行的乌衫(青衣)是潮剧旦行主要角色,重唱功。老丑的声音需练成豆沙喉、痰火声。如《柴房会》的李老三(老丑扮)在剧中既有“上梯”“下梯”的绝技表演,又有长段唱腔,所以潮剧行中有“敢演《柴房会》,才能算老丑”之说。净行讲究工架和弓马功夫,表演多用道白。
潮剧行当齐全,生、旦、净、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,表演细腻生动,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,又富于写意性,注重技巧的发挥,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,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。
赏心悦目的舞美
潮剧戏服,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,特点鲜明,一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、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,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(款式)、颜色和图案花纹上。从式样说,皇帝穿龙袍,朝臣穿蟒袍,地方官(州县府官)穿官袍。告老官员及贵绅穿对襟十团帔;学士、公子、儒生穿项衫;小贩、童仆等穿短衣裤。妇女人物,皇太后及各级夫人穿蟒袍;公主、皇妃穿宫衣;贵族小姐及名门闺秀穿古装;老妇穿十团帔,中青年妇女穿对襟花帔,村姑、婢女穿彩罗衣裤。武职人物,主帅及大将穿大甲(靠);偏将、小将穿小袖甲或蟒甲;御林军穿武铠(铠甲);武士穿小袖服(箭衣);侠士穿武装;兵卒穿褂衣裤;公差穿公差服;道士穿道袍;和尚穿和尚衣;犯人穿囚衣。颜色的使用也分等级。金黄色为皇帝(或地位最高的神仙)专有,其他人物不得用,蟒袍有黄、红、青、白、黑五色,其黄蟒为皇帝穿,朝廷命官穿其他色蟒,如状元、巡按(小生)穿红蟒,廉正的官员(老生)穿青蟒或白蟒,包拯历来穿黑蟒,但一般为奸诈的(乌面)皇亲国戚所穿。这是蟒袍的主要颜色,舞台上根据同类人物,也有用绛红、深蓝、紫红、银灰等色蟒。图案和花纹制作,其等级也十分严格。潮剧戏服的等级标志,有严格的界限,不能逾越。穿错了,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视,有时还会被官府治罪。因此行内有“宁穿破,不穿错”的说法。
潮剧多搭棚演出,戏棚中央与正字戏一样都挂三片垂地的竹帘,竹帘两边挂门楣绣龙头的白缎或绣有牡丹、孔雀等图案布帘。演员右出左入,称为“出将入相”。20世纪30年代,改竹帘为彩绣大帐,文武乐分置表演区左右两侧,称为“鸳鸯棚”。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,改绣帐为布景。戏班备有宫殿、公堂、家庭、闺房、花园、野外等通用画幕布景,根据剧情需要进行换景。20世纪60年代以后,改用天幕投影的幻灯布景和软、硬景相结合的形式。为适应建立剧场艺术的需要,灯光也更为考究,开始使用立体装置及彩色灯。经过不断变革改进,现代的潮剧舞台装置基本采用镜框式舞台,能适合城市剧院、农村戏台、广场竹棚等的演出需要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潮剧舞台美术也不断改进提升,可谓日新月异。
20世纪80年代以后,潮剧又焕发了生机,漳州全市共办起4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,云霄、东山的青年潮剧团和诏安五街潮剧团,设备、阵容、演出水平,都与专业剧团相差无几。各剧团参加省会演、比赛,频频得奖。潮剧列入国家非遗,有力推动了这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,开出更加绚丽的艺术之花。